最近在反思一個問題,為什麼講了這麼多 Web3 知識,卻依然沒辦法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給身邊的人講清楚什麼是 Web3, 什麼是區塊鏈,這個確實有點失敗,問題出在哪兒了?在不斷的溝通和反饋下,我似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,就是沒有把概念具象化。大家只是聽到了一些泛泛的詞彙,對於 Web3 本身並沒有形成具象的輪廓,這也是大多數人不得要領的關鍵。
我們經常聽到的對 web3 的解釋一般不外乎以下幾種:
1、web3 是下一代互聯網,目標是構建一個去中心化、用戶自主的互聯網。
2、Web2 屬於信息互聯網,Web3 是價值互聯網,什麼意思呢?Web2 就是當下的互聯網,是信息的數字化,但數據和價值的控制權仍然掌握在中心化平台手中。Web3 引入了數字貨幣、NFT、token 的概念,把我們產生的數據進行了歸屬、並且賦予了它們的價值。
3、Web1 是只讀的,web2 是可讀可寫的,Web3 是可讀可寫可擁有的。什麼意思呢?早期互聯網只是一個靜態頁面,就像在線圖書館,只能看不能互動,所以說是只讀。Web2 就是現在的互聯網,就像社交平台,你可以發帖、點讚,就是可讀可寫。但你的數據都存在這些平台手裡,他們可以刪除你的內容、限制你的帳號,甚至出賣你的數據。web3 是去中心化的互聯網,讓你可以不僅享受互聯網的便利,產生的數據也屬於你,也就是可擁有。
聽完這些,不知道大家對 Web3 有沒有形成初步的認識?我覺得很難。現在,我再換一種方式闡述。先問大家一個問題,什麼是互聯網?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?我想肯定不是互聯網的概念,大概率是我們經常用到的 app, 比如微信、谷歌、或者是微博等。那 web3 呢?一樣的,我們只需拿一款 Web3 的應用和我們現在常用的應用做個對比,大家就清楚了。
我們隨便拿兩個應用來做對比,一個是去中心化應用 Dapp, 一個是傳統應用 app。
1、架構:先來看它的架構,我們說 Dapp 是不需要伺服器的,這個雖然不太準確,但是意思差不多,Dapp 是去中心化的,運行在區塊鏈網絡上,不像 app 的中心化,需要依賴伺服器和數據庫。
2、數據存儲:數據存在哪裡很重要,我們老說要自己擁有自己的數據,看這個對比就明白了。Dapp 的數據存儲在區塊鏈或去中心化存儲系統裡,而 App 的數據是存儲在雲端或者是公司伺服器上的。
3、控制權:Dapp 的代碼和協議通常是開源的,代碼自動執行協議,用戶可以直接互動,通過 DAO 社區治理,而 app 是由公司或者開發者完全控制的,隨時可以封號、刪除內容,限制你的使用權限。
4、登錄方式:App 是有帳號 + 密碼登錄,比如微信、谷歌帳號登錄等,但 Dapp 是去中心化身份登錄,一個錢包就可以登錄市面上大部分的應用,這樣既可以保護你的隱私,還能自己掌控自己的數據,最重要的是無法被禁。
5、資金管理:app 是有銀行這些中心化機構來管理資金,交易方式也要依賴他們,而 Dapp 是由錢包來管理資金,用戶掌控自己的資產,交易方式通常會用到數字貨幣來支付。
當然還有其他的,比如安全性,app 的伺服器可以被黑客攻擊,數據容易被篡改,而 Dapp 依賴區塊鏈,可以避免單點故障,但是容易有智能合約漏洞。從效率上來看,Dapp 受限於區塊鏈 TPS(交易處理速度)的影響,性能相對較弱。而 app 就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。
總結一下:
1、 Dapp 運行在區塊鏈上,App 運行在傳統伺服器上。
2、 Dapp 更透明,數據上鏈不可篡改,App 依賴中心化公司維護。
3、 Dapp 依賴錢包和加密貨幣,App 依賴傳統登錄和支付方式。
4、 Dapp 目前性能受限,體驗不如 App 流暢,但更去中心化。
不知道這樣的舉例,會不會增進你對 Web3 的認識,但你心中肯定還會有疑惑,就是它為什麼能做到這樣?所以我們需要再稍微深入一下它的底層技術,什麼是區塊鏈?我仍會以舉例的方式闡述。
首先我們來記住一句話,區塊鏈是一種分佈式帳本。現在,假設我們的房間裡有 100 個人,我們來做一個遊戲,名字就叫去中心化記帳遊戲。在場有一位聽眾叫張三,他充當的角色是 “中心化記帳員”,代表傳統互聯網的中心化系統。他負責記錄所有交易,我們如果需要轉帳或者交易,只能讓它來記錄,而且只能相信他的記錄是正確的。這樣的話會出現什麼問題?如果有一天這位記帳員弄丟了帳本、或者是改帳、作假帳再或者突然不幹了,那就會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。
現在,進入區塊鏈的世界,我們讓在場的 100 個人都充當記帳員,也就是區塊鏈上的 “節點”。每個人手裡都有一本帳本,可以同步記錄交易信息。假設我現在要給一位聽眾李四轉帳 10 塊錢,我不會只告訴中心記帳員張三,而是會向全場廣播:“我轉 10 塊錢給李四!” 這時,大家都聽到了這個交易信息,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帳本上記下來。
這時就會出現一個問題,誰來負責寫入正式帳本呢?就需要一個關鍵身份出場了,他就是礦工。在區塊鏈裡,記帳員需要競爭誰來最終確認這筆交易,這個過程叫做共識機制。如何競爭呢?這各家情況不同,你像比特幣的 Pow 機制就是算題,誰最先算出來誰就獲得記帳權,以太坊的 POS 機制就是隨機選擇記帳權。
現在記帳員把這個信息記錄下來了,那他萬一作弊了呢?我轉的是 10 塊,他記錄的是 100 塊,所以當記帳員確認交易後,大家都會來檢查這個記帳員是否作弊。如果大多數人都同意這個交易是合法的,那麼這筆交易就被寫入帳本,大家的帳本也會同步更新。這時區塊鏈的特性 “不可篡改” 就體現出來了。如果有人想做假帳,那得所有人都同意才行。
還有一個關鍵因素,它這個帳本不是單獨的交易記錄,而是一頁一頁地連起來的,每隔一段時間,大家會把新發生的一批交易打包成一個新的 “區塊”,然後和之前的區塊連在一起,形成 “區塊鏈”。所以一旦寫入就無法更改。
簡單吧,這就是區塊鏈的運作邏輯。沒想到一個簡單的分佈式帳本,竟然可以誕生一個新世界。總結一下:
去中心化:不像傳統互聯網只有一個記帳員,現在每個人都是記帳員,不再依賴單一機構。
透明可信:所有交易公開,每個人都可以驗證交易的真實性,杜絕作假。
不可篡改:一旦交易寫入區塊鏈,就不能被隨意修改,保障數據安全。
這樣,我們對 Web3、區塊鏈的解釋就結束了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新的感受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歡迎加入社區
歡迎進社區微信:BQ221858
歡迎關注微博:@QuarkMing202
歡迎關注推特:@xian2027666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