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O 不該只是 “發幣治理”,它真正要做的,是把參與感、歸屬感、激勵感結合起來,變成一種能持續運轉的社區協作機制。所以項目想要活下來,必須把治理做實、工具打通、生態帶起來。只有這樣,DAO 才能真正把 “管理權力” 從組織中心抽出來,變成人人參與、規則透明、價值共享的新型組織形態。
說完 Infra,我們來看 DAO 項目。
DAO 是幹什麼的?
DAO,全稱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,簡單說,就是把 “公司開會決策” 的事,變成 “鏈上投票執行”。沒有老闆、沒有董事會,大家靠代碼定規則、靠投票做決定。
聽起來很去中心,但現實中:DAO 項目不是太散,就是太假。問題出在哪?
1、治理看起來民主,其實集中:
很多 DAO 都說 “社區做主”,但核心提案只看大戶、團隊、VC 手裡的票怎麼投。投票門檻高、參與率低,最後變成 “10 人開票、萬人圍觀”。2024 年,一項統計顯示,超 65% 的 DAO 提案由前 5 個地址決定。
2、工具很 “鏈上”,運營很 “Web2”:
表面上是在 Snapshot 上投票、在鏈上走流程,實際上運營靠 Discord 拉人、Google 表單收意見、Notion 寫提案,決策效率低、流程割裂,成了 “用 Web2 工具裝 Web3 門面”。
3、貢獻機制混亂,激勵無反饋:
DAO 說要 “社區共建”,但什麼叫貢獻?誰來衡量?出圖、寫文檔、寫代碼都算貢獻,那發表情包炒氣氛算嗎?問題是:激勵分配沒標準、反饋機制不透明,結果就是 “積極的人失望、划水的人躺贏”。很多 DAO 最終做成了 “賞金平台”,沒有真正形成自治生態。
現在再看這個 DAO 項目,它解決了哪些問題?
你說你是社區治理,那你的投票機制是什麼?有沒有避免 “巨鯨統治”?決策是不是有效落地?
你說你是自治組織,那工作內容誰來拆分?激勵分配怎麼算?有沒有長效的協作機制?
你說你是真共建,共建不是喊口號,而是看有沒有人能 “參與得了、留下得住、貢獻得出來”。
最終我們還是要回到三點:
你的治理機制是真民主,還是 “換皮的董事會”?有沒有把 “投票權” 變成 “行動力”?
你的協作機制是真開放,還是 “高參與門檻 + 低歸屬感”?有沒有讓人留下來共建?
你的工具系統是真鏈上,還是 “鏈上投票 + Web2 群聊”?有沒有形成完整的自治閉環?
DAO 不該只是 “發幣治理”,它真正要做的,是把參與感、歸屬感、激勵感結合起來,變成一種能持續運轉的社區協作機制。所以項目想要活下來,必須把治理做實、工具打通、生態帶起來。只有這樣,DAO 才能真正把 “管理權力” 從組織中心抽出來,變成人人參與、規則透明、價值共享的新型組織形態。
歡迎加入社區
歡迎進社區微信:BQ221858
歡迎關注微博:@QuarkMing202
歡迎關注推特:@xian2027666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