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fra 不該只是 “造輪子”,它真正要做的,是成為 Web3 應用的 “公路網、水電廠、信號塔”,讓開發更輕、運行更穩、協作更快。所以,項目想要活下來,必須把接口做順、生態打通、價值做實。只有這樣,Infra 才能從 “隱形工具” 變成 “價值中樞”,真正撐起 Web3 的繁榮底座。
說完 DePIN,我們來看 Infra 項目。
Infra 是幹什麼的?
Infra(基礎設施),就是 Web3 世界的底層 “水、電、網”,是其他項目賴以生存的 “公用工程”。比如錢包系統、鏈與鏈之間的通信橋樑、鏈上數據查詢、去中心化的存儲空間、鏈上身份證明、自動執行工具……Infra 是支撐一切應用運行的 “看不見的手”。
但問題是,這個 “手”,往往不穩、不準、不好用。為什麼?
1、技術做了,場景沒通:
很多 Infra 項目技術能力很強,論文一堆、架構複雜,但就是沒人用,“搭好了舞台,演員卻沒上場”。
跨鏈橋是搭了,但資產方擔心安全和兼容性,不願接入新橋;賬戶抽象功能再好,錢包廠商如果收益不明確、成本太高,就不會優先適配;自動化服務上線了,但協議寧願手動運營,也不敢把任務交給 “不熟、不穩、不清晰責任歸屬” 的第三方系統。技術本身沒錯,但沒有融入生態、沒有解決信任、沒有帶來明確的價值,結果就是沒人用、沒人接、沒人信。2024 年,60% 的 Infra 項目用戶日調用不足 100。
2、門檻太高,開發者勸退:
Infra 本該是 “降本增效” 的工具,但很多 Infra 用起來卻是門檻 + 負擔。文檔不清、接口難調、兼容性差,開發者看了一圈只想關閉網頁。
尤其是一些新協議、新規範,一上來就想 “另起爐灶”,結果沒人願意配套、生態跟不上,只能關起門來自娛自樂。2024 年,80% 的 Infra 項目 GitHub star 不足 500,開發者參與度低迷。
3、沒有護城河,難以持續:
Infra 的商業模式一向困難,它不像 DEX 有交易費、不像 GameFi 有用戶流,它更像 “搬磚人”,做得再好,也容易被模仿、被替代。
許多項目前期靠代幣激勵,後期缺乏閉環變現。比如預言機項目,初期發幣補貼喂價節點,後期缺調用就陷入死亡螺旋。
2024 年,近 50% 的 Infra 項目在沒有新融資的情況下陷入停更或轉型。
現在再看這個 Infra 項目,它解決了哪些問題?
你說你是 Web3 的 “公共設施”,那你的服務是否真被調用?有沒有真實集成、真實使用、真實反饋?
你說你技術牛,那開發者用得順不順?是否真能降低開發門檻、提升效率?有沒有接口開放、社區支持?
你說你能長期發展,那有沒有護城河?是不是有自我造血能力?有沒有服務付費模型或生態綁定?
最終我們還是要回到三點:
你的 Infra 真的被接入了嗎?是否成為 “其他應用離不開” 的基礎功能?
你的 Infra 是否 “好用 + 可擴展”?能否降低開發成本、加快上線速度?
你的 Infra 能否自我增長?有沒有機制支持持續運行和生態共贏?
Infra 不該只是 “造輪子”,它真正要做的,是成為 Web3 應用的 “公路網、水電廠、信號塔”,讓開發更輕、運行更穩、協作更快。所以,項目想要活下來,必須把接口做順、生态打通、價值做實。只有這樣,Infra 才能從 “隱形工具” 變成 “價值中樞”,真正撐起 Web3 的繁榮底座。
歡迎加入社區
歡迎進社區微信:BQ221858
歡迎關注微博:@QuarkMing202
歡迎關注推特:@xian2027666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