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SEC 的 “達摩克利斯之劍” 終於落下#
十幾年來,SEC 手持執法大棒,高舉 1946 年豪威測試這把老刀,隨意揮舞。拿瑞波來說,2020 年被 SEC 起訴,說 XRP 是證券,五年來瑞波不勝其擾,正常業務也無法開展,幣價表現也平平無奇,直到爭議取消,立馬反彈。
還有像中心化交易所 Coinbase、Crypto.com、去中心化交易所 Uniswap、基礎設施 Web3 錢包 MetaMask 等等,幾乎所有有影響力的項目,都被 SEC 找過麻煩。
那為什麼大家都怕被判定為證券?
因為只要你是證券,項目基本就預示著商業死亡:
1、高額的合規成本;
2、普通用戶無法參與;
3、只能在註冊的交易所交易;
4、稍有不慎就踩到監管紅線。
二、沒有監管清晰度,創新就會枯竭#
這也就導致這些年我們一直看不到好的項目出現,只有比特幣和 MeMe 幣大行其道,為什麼呢?
因為按照舊標準:
BTC 被認定為商品;
Meme 沒有團隊、沒有路線圖、沒有 “努力方”;
→ 所以反而 “最安全”。
但凡稍微有點項目設計、技術目標、運營團隊的項目,全都有可能被判成證券。
這無疑是打擊了真正的創新者。
三、《清晰法案》來了,監管標準升級#
以前我們講證券怎麼判斷,用的是 “豪威測試” 四標準:
1、有金錢投入;
2、投資於共同事業;
3、有獲利預期;
4、獲利來自他人努力。
現在,清晰法案引入了更具操作性的判斷邏輯:
“一個項目夠不夠去中心化,決定它是證券,還是商品。”
具體怎麼判斷呢?法案引入一個核心概念:“成熟區塊鏈系統”。
只要滿足以下條件,就能從 “證券” 升級為 “商品”:
1、不受任何單一主體控制;
2、網絡運行不依賴特定團隊;
3、單一地址持有代幣不超過 20%;
4、上線或發行時間滿 4 年;
5、向 SEC 申請 “成熟認證” 並獲批。
一旦通過,就可以擺脫 SEC 的監管,歸 CFTC 管轄。
從此,Web3 項目有了自己的合規路徑
你前期可以中心化,但只要你願意逐步走向去中心化,就有機會擺脫證券身份。
四、對 DeFi 的影響#
說完 SEC, 那清晰法案對 DEFI,對交易所,對開發者有什麼影響呢?
首先是 DeFI, 我覺得可以用一句話總結:DeFi,終於不是 “非法金融” 了。
這次《清晰法案》明確承認:DeFi 是一種新的金融結構,它不靠公司,不靠人,而是靠智能合約和協議自己運行。
清晰法案首次為 DeFi 提供了明確的監管豁免路徑。只要項目不托管用戶資產,運行開源代碼,並保持去中心化(控制權低於 5% 或 20%),就無需註冊為證券交易所或經紀商。開發者、節點運營者、介面提供者也不再被默認視為中介。這大大降低了合規成本,鼓勵了更多創新。但法案仍保留反欺詐與反操縱條款,並設有 270 天的合規過渡期。整體而言,它為 DeFi 項目提供了 “從灰色走向陽光” 的可能。
五、對交易所的影響#
那對交易所帶來了什麼影響呢?法案對交易所的最大影響,是帶來了明確的監管分工與註冊要求。今後,若交易所交易的是數字商品(如 BTC、ETH),就需向 CFTC 註冊;若涉及證券型資產(如某些代幣),則需向 SEC 註冊,甚至可能雙重註冊。這讓交易所不再因監管模糊而擔驚受怕,但同時也帶來了更高的合規成本。同時,交易所還需遵守 KYC、反洗錢、客戶資產隔離和網絡安全等規定。
六、對開發者的影響#
對開發者呢?清晰法案為區塊鏈和 DeFi 開發者也設立了 “安全港”,只要不托管資產、不充當中介,即可免於註冊,無需承擔傳統金融合規義務。這意味著開發軟件、部署前端、運行節點等技術行為,也不再被視為監管對象。提升了開發者對法律路徑的預期穩定性,有望釋放更多的創新活力。
所以相比穩定幣法案,《清晰法案》真正觸及的是 Web3 的 “基礎制度設計”—— 誰該受監管?監管誰?怎麼監管?這不僅關乎項目的生死,也決定了這個行業未來的方向感。
它雖然不夠完美,但它邁出了關鍵的一步。
至少,Web3 從此不再只是 “摸著石頭過河”,而是有了可以依循的路徑,有了可以預期的空間。創新,終於有機會走出灰色地帶,站到陽光之下。
而我們,也終於可以把更多精力,放回到 “創造價值” 這件事本身。
歡迎加入社區
歡迎進社區微信:BQ221858
歡迎關注微博:@QuarkMing202
歡迎關注推特:@xian2027666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