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基本情況#
首先是央行數字貨幣,也就是 CBDC。截至 2025 年 6 月,全球已經有 11 個國家和 1 個貨幣聯盟 正式發行了 CBDC。比如中國的數字人民幣、印度的數字盧比、俄羅斯的數字盧布等等。其中,中國是最早開始試點、也是推廣最廣泛的國家。
與此同時,還有 134 個國家和地區正在探索 CBDC,占全球 GDP 的 98%。
其中,有 66 個已經進入了開發、試點,發行階段。
接下來再看穩定幣的情況:
截至 2025 年 6 月,全球穩定幣總市值約為 2554 億美元。
其中,USDT 占比 62%; USDC,占比 23%。
值得注意的是:目前 90% 以上的穩定幣都是錨定美元的,基本可以理解為 “美元在鏈上的影子資產”。
二、用途不同#
接下來我們看它們在現實中的用途,其實非常不一樣。
CBDC 的用途:因國家而異
中國:數字人民幣主要是為了推動支付系統現代化,減少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依賴,同時提升金融包容性。
此外,它也承擔著服務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,比如參與 mBridge 項目的跨境結算。
印度:希望藉助數字盧比減少現金使用,優化支付結構,同時壓制民間加密貨幣的擴張。
尼日利亞、牙買加等國:更關注金融普惠,重點解決偏遠地區大量無銀行賬戶人群的支付需求。
俄羅斯:出於地緣政治考慮,開發數字盧布,作為 SWIFT 系統之外的跨境支付替代方案,維護貨幣主權。
穩定幣的用途:更鏈上、更靈活
它是加密市場的 “結算貨幣”,像 USDT、USDC 已經成為交易所的主要基礎貨幣。
在跨境支付方面,穩定幣能實現快速到賬、成本極低,特別適合高通脹國家和沒有銀行賬戶的人群。
在 DeFi(去中心化金融)領域,它們是借貸、抵押、流動性挖礦的核心資產。
在一些接受度較高的地區,也能用作日常支付,既方便又不容易貶值。
總結:CBDC 是由政府推動的數字貨幣基礎設施,目標是服務國家戰略;而穩定幣是市場自發形成的鏈上貨幣,早已成為 Web3 世界的主流通證。
三、發行主體不同#
除了用途不一樣,它們的發行方也完全不同。
CBDC:國家發行,具有法定貨幣地位
CBDC 是由各國央行直接發行的數字貨幣,本質上就是 “數字版的現金”,代表的是國家主權信用。
比如,中國的數字人民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,數字盧比則由印度儲備銀行推出。
由於它具有法定貨幣身份,所以具有法律強制力,和紙幣一樣,任何商家和個人都不能拒收。
穩定幣:公司或協議發行,不具法幣地位
而穩定幣的發行方則是私營公司或組織,比如:
USDT 是由 Tether 公司發行的;
USDC 是由 Circle 公司聯合 Coinbase 支持發行的;
這些穩定幣通常錨定美元、歐元等法幣,但它們本身並不是法定貨幣,而是 “錨定資產的數字替代品”。
需要知道的是: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正式發行 “國家版穩定幣”。
國家出手走的基本都是 CBDC 路線,而不是加入 “穩定幣陣營”。
四、價值穩定性不同#
在價值穩定性方面,兩者的差異也非常明顯。
CBDC 的價值由國家背書,幾乎沒有信用風險。
它和紙幣一樣,1:1 錨定法定貨幣,比如數字人民幣等於人民幣,數字盧比等於印度盧比。只要國家不出問題,CBDC 的幣值就能長期保持穩定。
穩定幣則是 “靠自己穩定”,風險來自儲備機制和發行方信用。
表面上它們也是 1:1 錨定美元等資產,但背後依賴的是發行方的資產儲備情況。
比如 USDT、USDC 都聲稱有足夠的美元儲備支撐它們的穩定性,但這就需要信任發行機構的披露、審計和管理能力。
而且歷史上也出過 “爆雷” 案例:2022 年的 TerraUSD(UST)就是算法穩定幣,因為缺乏真實資產支撐,最後直接脫錨崩盤,導致市場損失超過 60 億美元。
總結:CBDC 穩定,是因為它 “靠國家信用”;
穩定幣想穩定,則要 “靠發行方的儲備能力和市場信心”。
五、法律地位不同#
兩者在法律上的定位,也完全不同。CBDC 是法定貨幣,受到國家法律保護。
它由中央銀行發行,在本國具有完整的法律效力,和紙幣一樣可以用於所有合法支付場景。比如中國的數字人民幣,不論在超市、地鐵,還是繳費平台,都有明確的法律基礎,不能拒收。
穩定幣則不具備法定貨幣地位,法律狀態因國家而異。
在多數國家,穩定幣屬於 “私人發行的數字資產”,是否合法、如何使用,要看當地法律怎麼規定:
1、在歐盟,穩定幣已經被納入《MiCA 法規》監管,發行方必須獲得許可,持有真實儲備;
2、在美國,穩定幣立法還在推進中,但未來也可能要求接受聯邦層面的監管;
3、在中國,則明確禁止穩定幣的交易流通行為,屬於高風險金融產品。
總結:CBDC 是 “國家認定的數字鈔票”,具有天然合法性;
而穩定幣是 “公司發的數字美元”,合法與否,還得看各國態度。
六、技術與隱私不同#
最後再來看技術底層和隱私機制,這一塊也是兩者差異比較明顯的地方。
CBDC:技術可控、隱私有限
大多數 CBDC 並不完全使用公鏈,而是基於聯盟鏈或央行控制的專有系統開發的。
比如中國的數字人民幣,採用的是 “中心化 + 分佈式” 的混合架構,能實現交易追蹤、權限控制。
在隱私方面,CBDC 一般採用的是 “可控匿名” 設計 —— 小額交易可以匿名,大額交易則需要實名認證,滿足反洗錢(AML)和監管要求。
穩定幣:基於公鏈,去中心化程度更高
穩定幣多數運行在公共區塊鏈上,比如以太坊、Tron、Solana 等。
這意味著它們更開放,支持跨鏈、組合、嵌入式使用,比如被集成在 DeFi、錢包、跨境支付等場景中。
在隱私方面,雖然公鏈交易都是公開可查的,但由於沒有中心化賬戶體系,部分用戶可以通過非托管錢包實現較高程度的隱私。
不過近幾年,全球監管也在加強對穩定幣隱私與洗錢風險的管理,像歐盟 MiCA、美國 FinCEN 都要求交易所加強 KYC 和監控機制。
總結:CBDC 更強調合規和可控,隱私是 “有限匿名”;
穩定幣更強調開放性和去中心化,隱私更靈活,但也面臨合規壓力。
最後的問題交給你:如果有一天,全世界都能用數字貨幣了 —— 你更願意用國家發的 CBDC,還是市場選擇的穩定幣呢? 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。
歡迎加入社區
歡迎進社區微信:BQ221858
歡迎關注微博:@QuarkMing202
歡迎關注推特:@xian202766693